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电视剧越来越“长”了,从20集到40集,再到五六十集。当我们耐着性子看完76集《甄嬛传》、96集《武媚娘传奇》后,去年又迎来74集《那年花开月正圆》、67集《楚乔传》,就连主演太忙无暇拍摄只能靠“抠图”的《孤芳不自赏》也有62集。75集《九州·海上牧云记》播到今年刚收官,目测接下来还有90集《如懿传》,《赢天下》估计也是8字头……现在想想,当年五六十集的《花千骨》、《古剑奇谭》竟能算得上“良心剧”了。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众多业内人士了解到,剧集“注水”给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楠
网上用2倍速度播放,不影响剧情
据粗略统计,目前市场中的大剧一般都在80集左右,尤其常见于这两年兴起的“大女主”题材。玛丽苏感情戏加上“神助攻”上位,登上权力巅峰,多卖二三十集不在话下。有人说,世面上几乎找不到不注水的国产剧,不是次要人物的戏份突出,就是加入不必要的空镜头、自然场景拖长时间。不少人无奈中途弃剧,甚至不看国产剧。还记得吗,爆款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时,就曾遭遇观众抗议,为何剧中一个次要支线人物黄毛的戏份那么多?有网友神总结,为啥大家喜欢在视频网站追剧呢?因为网站有1.5倍甚至2倍速度播放功能,不少剧快进看,一点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刚刚收官的《九州·海上牧云记》,凭借史诗大片拍摄手法引发原著粉惊艳的同时,也因为剧中注水现象严重被诟病,它恰好展现了国产剧这两年来愈演愈烈的“顽疾”:不断回忆闪回,生怕观众忘记前情,节奏太慢、重复剧情,竟拖出75集。还有观众认为,剧中配角的戏份甚至超过主角,这是不是主角档期不够,配角硬来凑?
播出平台为何对长剧趋之若鹜?
话说咱们也曾经追过不少长寿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美剧《成长的烦恼》等,以及《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等国产系列。但相比而言,如今的国产剧“长”得让人难以忍受。那么,这股长剧风从何而起呢?
众所周知,广电总局对各大卫视每年的古装剧播出集数有一定限额。但即使“吃不下”那么多大剧,卫视平台对大体量的长剧还是趋之若鹜。为何播出平台对长剧这么“偏爱”?“观众对长剧的黏性更高,现在的社交媒体对收视和话题的引导需要时间来发酵。30集左右的作品半个月播完,就算口碑好,没等到口碑和话题起来,剧集就结束了。”
《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时,就发酵出很多话题。比如专情吴聘少爷领盒饭哭死了多少网友,让何润东也迎来事业第二春。因此,长剧更容易取得好的播出效果是事实,更好的播出效果意味着更高的广告收入。更不用说,有卫视为了拉长集数,在每集前后插播长达十分钟的上集回顾和下集预告,导致观众连续两天看到的内容竟然有高达三分之一是重复的。
明星片酬拉高成本,剧集注水为的是钱
一部剧要人为拉长,毕竟是违背创作规律的。知名编剧李潇就表示,其实编剧更希望创作短剧,明明20集就能讲清楚的故事,非要做成30集,那就必须加入一些不必要的支线和矛盾冲突,那故事的精彩深度肯定会减分。《海上牧云记》导演曹盾透露,创作会受到来自资方压力的影响。那为何制作方会“委屈”拍长剧呢?
这跟明星片酬近年来不断飙高不无关系。明星片酬在近30年内涨幅超过5000倍,单部剧片酬最高的超过一亿元,这大幅抬高一部大剧的制作成本。因此片方常常选择把集数剪得多一些,多剪出一集就多卖一集的钱,以此来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演员的片酬如坐上火箭般飞涨陷入畸形状态,注水增加集数,无疑是稀释成本的有效办法。“当整个产业的所有链条都沦为给演员打工后,即使是优质片方也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有业内人士透露,《欢乐颂2》就曾为在剧中植入众多广告商而拉长剧集。
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剧抢手,价格飙高,令卫视的购剧压力骤增。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是摆在那儿的危机,一旦收视不尽如人意,就需要承担极大的损失。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看来,电视剧太长会打破产业格局的平衡,一旦单部电视剧集数过长,势必造成对其他剧的严重“挤压”:“只有少数电视剧能够在少数的媒体播出,那也意味着闲置的、上不了平台的电视剧越来越多,造成各方面资源的垄断。”因此,适当压缩电视剧的篇幅,有利于促进电视剧行业的整体繁荣。
建议
能不能看观众反应 边播边拍呢?
至于如何遏制“长剧”,业内人士提到参考美剧的做法。美剧会有试播集,播出方会根据收视数据和观众评论随时调整播出,如果情况糟糕,剧作会直接下架,剧组就没机会再拍后续的戏,这迫使主创从第一集开始必须拿出干货,注水剧不会活到第二季。
但对于一次性购买和播出的国产剧来说,记者也发现,之前曾有过有电视剧因收视太差遭遇“腰斩”,但当业内存在收视数据造假,这个问题就沦为“个别”现象了。目前业内人士的共识是,注水戏太多,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必须从全局来考虑,需要制播双方协商解决。要改变目前电视剧的收购模式和播出方式,还要放眼长远。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网剧生产向精品拓展,短小精悍,却跳脱套路,成为观众的新宠。去年,剧情紧凑的《白夜追凶》等成为爆款,也为业内人士探讨创作规律、迎合观众的内心需求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