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电视剧《大运河》日前完成5个月的前期拍摄,于无锡影视城封镜。被业界誉为“好角儿”的优秀演员闫啸也参演了该剧。1980年出生的闫啸,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其在剧中出演三头鹰一角,是个重情重义的土匪。记得在拍一场水下戏时,他带领多名手下一起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时而淹没水下,时而举枪示威,全情投入完全陷入了戏里,似乎忘记了当时的气温只有14度。其出色的表现得到了一致好评。
闫啸,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国内青年演员。2003年从影至今。代表作《大运河》《宣武门》。参与作品《新亮剑》《毛泽东回韶山》《书圣王羲之》《新僵尸先生》《宣武门》无论是影视界还是戏剧界的专业人士,他们对闫啸的评价都是“是个演员”,“好角儿”。
现今,我们还很难看到闫啸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但在他的表演中我们足以窥见他对“演戏”一词理解的精妙与过人之处。在鲜肉审美与大ip时代大肆盛行之时,闫啸的每一个论述都鞭打在现代人的胸口上。有人需要舞台来爆红,有人则是把生命交给舞台。
表演:是将生活中的人或事,经过艺术加工后搬到舞台或荧幕上的艺术形式!我眼里的表演首先,一定是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是有生活基础的,只有源于生活的表演,才是有依据的表演,行话叫“有根儿”有生活的表演才站得住脚!有人会说:那美国的科幻片的表演,国内的神话剧表演,也是有生活基础的吗?其实这些表演和生活也是密切相连的,因为这些表演的依据有的是科学预测,有的是植根于人类心中的图腾。都是正常思维可以想象到的。所以表演是要在生活中寻得到的。就像是高群书导演特别喜欢使用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去刻画特定角色一样,他觉得,我要的就是这个人物的状态,只有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演员要想演好戏,一定要体验生活。要生活化。体验生活有两种办法:一,切身实际的融入到你要创作的角色中去。二,通过书籍了解你要创作的角色。其次呢,是艺术加工,生活中的行动,刻画的人物,是要经过认真思考,反复练习。留下每个角色最突出的特点,删掉无表现力的“片汤儿”这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第三呢,就是把表演搬到荧幕和舞台上,这是一个感觉的问题,经常会有人说,舞台表演和影视剧表演区别很大,把舞台表演用在影视表演上会很夸张,这个时候就是靠个人感觉了,数学上有个词叫“黄金分割”,是大家公认的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表演的夸张程度要和舞台或摄像机画面的大小形成一定比例,自然就会看起来舒服,自然了!舞台要远大于表演者本身,自然的演员要适度夸张表演,才会更接近“比例”影视屏幕小,那么收一下戏,也就会恰到好处。
《大运河》中饰演三头鹰
演员要有一个强大的自信!对于表演,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个性,现场拍摄时,特别是我这样处于上升期的线下演员,受客观条件影响很多时候创作会打折扣,没有把案头功课完全的表现出来!这时我会告诉自己,我的戏我知道,只是没给时间而已!
做演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经得起诱惑!这是个被动的职业,影视行业门槛低,选角团队更是鱼龙混杂,经常会有不懂戏的关系户副导演选择专业演员的情况,没戏演的时候我就告诉我自己我的戏我知道!我不会在能生活下去的情况下接一些恶搞的,纯无厘头的角色,那就要耐得住这个寂寞了!孤独随之而来,其实守住孤独是演员自我沉淀的一个必经的过程,生活阅历越多,沉淀越厚,“戏根儿”越深!所以让我守住孤独吧!既然观众视演员为公众人物,即使作为一个非线上演员,我也不会接所谓的代言,讲座,这个排油,那个神茶的。或许可以带来不菲的收益,却会伤了“演戏”这两个字。戏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骗的!得经得起诱惑啊!还是对戏敬畏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