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音乐,还是“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的曼妙舞姿,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眼中的表演盛景总不吝分享。
而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如今演出形式已经发展得愈加多元化,演唱会、音乐会、话剧、戏剧、歌舞剧、民俗文化表演等一系列演出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战略部署。
演出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演出行业四十年的发展昌盛不是一蹴而就的,四十年前,我国的表演只有普通的舞台,和简陋的灯光,演员不算专业,服饰妆容也谈不上精致,但就是这样的表演,也能让老百姓大开眼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心理从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演变,文化消费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被摆在突出位置,一系列产业政策出台,有效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文化娱乐以及文艺演出等领域。在政策的推动下,演出行业对内深耕细作,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创新,演出机构多元化发展,注重产业链、泛娱乐布局等方面;对外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深入,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与资本市场紧密对接等方面,演出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演出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
今年9月,大麦网联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2017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89.51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469.22亿元,上升4.32%。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76.85亿元,占到了36%的份额,较2016年提升5.2%。一系列数字,象征了我国演出事业蒸蒸日上的喜人态势。
报告还显示,2017年中国演出市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达2400场,较去年上升了14.29%,票房收入37.64亿元,较去年却只提升了7.91%;剧场演出9.3万场,较去年上升了5.48%,票房收入77.21亿元,较去年只增了4.27%。由此可见,现场演出消费正在“亲民化”,舞台表演不再是某一阶级专有的精神享受。
音响灯光四十年突围
灯光是舞台艺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然而,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灯光的作用并不太了解。著名戏剧艺术家洪深算较早重视舞台灯光的。上世纪20年代南国社时期,负责舞台、灯光工作的是田汉的三弟田洪。那时田洪对舞台灯光的妙用还没多少认识,只是认为,舞台上需要灯光无非是把舞台照亮,让观众看得清楚罢了。那时,洪深和田汉交往甚密,常参加南国社排戏。有一次,他对田洪说:“只把舞台照亮了并不算灯光,灯光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要与戏里的时间、地点、剧情相配合、相适应。”由此诞生了“铁桶”灯光,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很简单、很一般的处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由一两盏到一排、两排,甚至更多排灯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舞台灯光的控制成为一个问题。于是,有关灯光的控制系统出现了。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电脑存储灯光信息越来越普遍地代替大量繁杂的人工操作。进入本世纪,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舞台灯光领域也逐步跨进全面数字化时代。
而中国专业音响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导入阶段、快速上升阶段、调整阶段以及平稳发展阶段。90年代以前属于导入期,90年至95年是一个起步期,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人们开始要求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文明活动,尤其是95、96年,短短两年间,卡拉OK、KTV、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遍地开花。娱乐业的快速上升,刺激专业灯光音响的需求急剧上升,从而直接带动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专业音响行业处于稳步发展期。市场容量持续增长,目前市场增长速度保持在十几个百分点。2005年专业音响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市场格局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专业音响方面 生产企业数量基本稳定,品牌化程度越来越高。
演出行业的新时代新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格局逐渐形成。跨界融合也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实景演出则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2010年,主营主题公园和旅游演艺的宋城股份登陆创业板。2014年,以杨丽萍为代表的云南文化登上新三板。两家公司通过上市,使公司资产增长,现金流改善。演出公司看到了演艺经济价值实现的另一种可能,对入市转型跃跃欲试。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各地规模不同、类型各异的实景演出有近60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湖南省拥有的实景演出多达6台,居全国首位。
实景演出与常规意义上的演出不同,作为旅游产业链的一部分,其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依赖程度较高,加上实景演出一般是半露天或露天演出,出场演员多、演出场地大,这样一来,受地理条件、土地价格以及人力成本的限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容易出现大型实景演出,而二三线城市则成为当前实景演出落地的首选。有业内人士指出,二三线城市在发展文化旅游和实景演出上,还面临环境保护、避免同质化、合理利用资源深挖自身文化特色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将实景演出打造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尚需更进一步探索。
另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移动支付已从“山珍海错”变成了“家常茶饭”,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电子票消费及无设备验票也逐渐规模化地应用到了演出市场。
未来,云计算、人脸识别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大型演出现场,提升用户入场便捷性,提高安保防范,领跑“智慧现场”时代。
演出行业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演出市场当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剧院管理人才匮乏、演出与金融资本融合难度大、原创精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演出行业在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愈发需要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内容精良、定位明确的优秀作品和生产品质过硬、内容创新、使用便捷的产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向前迈进,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也要加快步伐“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