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以来,每天晚上,西安市民和外地游客摩肩接踵涌进市中心的易俗大剧院,竞相观看西安话剧院新推出的原创话剧《长安第二碗》。记者昨晚看到,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场内上千名观众全神贯注,不忍离席,许多观众眼里噙满了泪水。晚上10时40分许,走出剧场的不少西安观众对同伴吆喝:“走,咥(西安方言,吃的意思)它一碗葫芦头去!”
一位老西安向记者抒发观后感:“它能让你哭、让你笑,还能把你馋得流口水!”另一位朋友在微信中留言:“《长安第二碗》让人看得过瘾,听得畅快!让人进场前垂涎欲滴,离场后回味无穷!”记者最新获悉,为满足观众需求,西安话剧院已将原定8月29日结束的首轮试演,推后一天。
话剧《长安第二碗》与话剧《柳青》并称为“西安话剧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二重奏”,它是西安话剧院以原创故事致敬、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又一力作,由国家一级编剧陈彦执笔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执导。
《长安第二碗》讲述了1978年至2018年整整40年间,古城西安一个老字号葫芦头泡馍馆的发展史以及秦家人的家族成长史,呈现了西安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古城人民顽强的奋斗精神。
话剧《长安第二碗》从一个小店的兴衰史映射出祖国40年发展的沧桑巨变,从一家人的命运领悟到人生的格局与意义。舞台上,老秦一家人40年的生活演进,跌宕起伏的剧情如同一碗滋味浓郁的“高汤”,既有西安人朴实豪爽性格的缩影,也有着西安本地的美食和秦腔文化,更呈现着西安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气质与精神。
该剧跨度40年,选取的却是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五个时间节点。从1978年的邓丽君的歌曲,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1988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倒爷”“换大米”等时代产物;1998年西安液化气闪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8年的车让人等。
话剧将背景放在古城一家泡馍馆,老秦家七个儿女,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纷纷攘攘,起起伏伏,在悲欢离合中,秦记一碗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剧中有原汁原味的西安表达、西安语言、西安态度,刻画出真正的秦人,唱出正宗的秦腔,反映了现实的沧桑巨变,直抵人心。
一家人,一家店,一群食客,一锅葫芦头,50多位演员用300套服装演绎了西安40年的沧海桑田。1978年,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代号角声中,秦存根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决心把秦记葫芦头泡馍馆重新开张。大幕缓缓拉开,老秦家的泡馍馆里,一群形形色色的食客围拢在一张小圆桌旁,有滋有味地吃着葫芦头泡馍。他们职业各异,语言、行为、命运不同。看到这里,不少白发苍苍的观众激动不已,流下了热泪。
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泡馍馆不断发展壮大,设分店、开连锁、标准化经营,“长安第二碗”越来越红火,逐渐成为西安的金子招牌。但在秦家的后辈中,有人变得愤世嫉俗而一度沉沦,有人变得浮躁而急功急利,也有人执着、忠实于自己的选择而无怨无悔……
从1978年严冬,这群食客在一间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吃葫芦头,一直吃到2018年,他们把饭桌从小八仙桌吃成了直径5米的大桌子,把老秦家从一堆破房烂瓦最后吃成仿唐风格的高楼大厦!
剧中的诸多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让观众们会心一笑,而40年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又让观众泪湿了眼眶。每一个角色身上,你都能或多或少找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当台词、表演、舞台效果融为一体冲击着你的感官时,住在高楼大厦的你会想起曾经朴素群居的日子,想起春华秋实的时序更替,想起逍遥自在与逆流而上的过往,准能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让你顿时湿了眼眶。更神奇的是,一碗葫芦头,会勾起观众胃里的馋虫。这部剧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葫芦头,会让你走出剧场时觉得饥肠辘辘。
有观众说:“《长安第二碗》让人看得过瘾,听得畅快!它不仅讲述了舌尖上的西安,还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着实感受了一回今非昔比。让人进场前垂涎欲滴,离场后回味无穷。”